close

  震區百姓照常趕集,一位村民說“信用貸款多掙點錢,把家裡的損失降到最低”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乾安縣瑟字村部分村民趕早出來趕大集,災民生活室內裝潢已經趨於正常 本報記者 黃雲龍 攝
  震後第三日二胎,孩子們走出帳篷玩耍本報記者 黃雲龍 攝
  劉芳(左)為安置支票借款點的工作人員做午飯本報記者黃雲龍攝
  瑟字村的“抗震義工” 本報襯衫記者 劉洋 攝
  A02版
    本報松原訊(記者 王國彬) 11月2日,地震後第三天,也是乾安縣安字鎮瑟字村大集的日子,部分村民或是到集上出攤,或是到集上買些日用品,百姓的生活慢慢恢復正常。
    10時許,在瑟字村中心位置的一條村路兩旁,三三兩兩的攤位綿延近百米,日用品、食品、蔬菜、生產工具、生活物資,日常生活物資都能買到。趕集的村民手中,大多拎著吃的東西。
    在大集的一頭,一位村民正在賣豬肉,五六位村民圍著肉攤選肉。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買了40多元錢的排骨,準備回家用室外的大鐵鍋燉上,改善一下伙食,以前他家也是每十天左右就買一次肉,雖然現在地震了,家裡的生活也沒有發生太大改變。
    58歲的於長青在大集上賣餅干等小食品,他也是瑟字村村民,家裡10口人,房子在地震中損壞,院牆倒了,現在家人都住在政府發的帳篷里,吃的是政府發放的食品。家裡農忙時種地,農閑時趕大集,賣小食品和米面油等,掙錢來貼補家用。
    於長青說,地震發生時他家的貨物都放在貨車上,基本沒有損失。11月2日是瑟字村大集,他5時就起床了,將貨物裝好後來到集上出攤。因為是賣食品的,他的生意稍好一些,攤位前時常有顧客光臨,到10點,他已賣了近百元貨物。
    “地震已經過去了,咱的日子還得照常過,現在政府把住的地方解決了,吃的也給解決了,自己就得想辦法自救,多掙點錢,把家裡的損失降到最低。”於長青說,出攤的商家並不多,不到平日里的一半,他的生意也不理想,毛收入不到平時的一半。
    “能掙一塊就掙一塊,總比天天在家裡待著強。”於長青說,村裡有些人不理解他出來賣貨,說他心大,“我不這麼認為,守在家裡發愁,不如靠自己的雙手掙錢。”
    村民周金寶到攤位前買了兩樣餅干,“當零食吃。”周金寶說,他在多數攤位前都問了貨物的價格,與平時一樣,一分錢都沒有漲。
  ■積極救災
  一般受損房屋一周內將修完
    本報松原訊(記者 王國彬) 截至11月2日8時,共記錄到餘震43次,其中最大餘震為4.1級。目前,地震災區共有12人受輕傷(7人已出院,5人留院觀察),無重傷,無死亡;共損壞房屋4929戶15235間(其中倒塌房屋57戶178間),需轉移安置19046人。
    當前,住建等部門正在對災區房屋損毀情況進行逐戶核查,預計11月3日前全部完成核查鑒定任務,為災後房屋修繕、重建打下基礎。根據省、市要求,一般受損房屋將在一周內修繕完畢。
    截至11月2日,共有7200人的救援隊伍正在災區實施救助工作。同時,省政府為災區緊急調撥專項資金1000萬元,目前已全部到位。
    省地震、工信、民政、住建、衛生等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在第一時間帶隊趕到現場,開展工作。
    省、市、縣三級民政部門及相關社會慈善部門也迅速行動起來,緊急調撥救災物資。截至11月2日,已調撥救災帳篷1870頂,棉衣300件,棉被3780條,棉大衣1000件,摺疊床280張,電褥子2200個,電暖風500個,電熱寶1200個,電線10000米以及礦泉水、火腿腸、麵包等各類食品,有效解決了災區群眾喝水、吃飯和臨時居住等問題。
  ■他們為災民奉獻
  民警24小時駐守在受災村屯 八旬老太為災區捐款3萬元
    本報松原訊(記者 王國彬) 地震發生後,前郭縣公安局已派出200名警力在各受災村屯24小時執勤,維護當地治安,保障交通暢通,確保救災物資及時運到災區。
    在去往受災村屯的各主要路口,都能看到民警執勤。到了夜晚,駐守在村屯的民警會展開夜巡。每個屯配備10名民警,他們吃住在災區,吃的是麵包,喝的是涼礦泉水。
    設在前郭縣查乾花鎮英吐村的松原市抗震救災指揮部,每天都有企業送來捐款。11月2日下午,吉林眾合集團送來了10萬元捐款,“能為災區百姓盡一點微薄之力,是我們企業的責任。”眾合集團一位工作人員說。
    11月2日,家住長春市的張桂珍女士托人將3萬元現金送到松原市抗震救災指揮部。張桂珍今年已80歲,她的老家在前郭縣農村,她小的時候沒讀過書,得知老家地震了,就想為家鄉的孩子們做點事。
  ■災民為他們奉獻
  地震當天就在室外支起爐具 讓救災人員吃上熱乎飯菜
    本報松原訊(記者 王國彬) 在瑟字村村民集中安置點對面,是村民劉芳的家,地震發生後,她就在室外支起爐具,經常把執勤民警或是在安置點幹活的工作人員叫到家中,提供免費的熱乎飯菜。
    51歲的劉芳家裡6口人,房子在震中也受到損壞。地震發生後,她將小孫子送到孩子姥姥家,她的丈夫在安置點做義工。
    地震當天,她就在室外支起爐具,生火做飯,當天就吃到了熱乎飯菜。當天晚上,她看到很多在安置點幹活的工作人員在路邊吃麵包、喝涼礦泉水,心裡有些難受。
    第二天早上,她做了一大鍋粥,還煮了很多雞蛋,然後去叫那些工作人員,“我跟他們說,‘家裡也沒啥好吃的,就是煮了一些粥,要是不嫌棄,就到家裡吃一口熱乎的飯。’”劉芳說,以前她家吃兩頓飯,為了給工作人員做飯,她家中午也生火做飯。
    現在每天早上和中午,她都會叫幾名工作人員到家裡吃飯,“大家都是來幫我們的,連一口熱乎飯菜都吃不上,真覺得過意不去。我能做的就這些,大家都努把力,困難很快就能挺過去。”劉芳說。
    2日中午,劉芳買了些豬肉,做的是肉炒土豆絲。她的侄子和外甥女家都不能生火做飯,她把這些人都叫到她家吃飯。
    劉芳還讓在城裡住的侄女買了幾十個饅頭,早上熱好之後,給工作人員吃,“早上就是粥和鹹菜,中午也是一個菜,挺簡單的。”劉芳說。
    “劉姨真是好人,現在這個環境,能吃上一口熱乎的飯菜,我們很知足了。”一位安置點工作人員說。
  ■人物特寫
  “抗震義工”腰酸腿痛不放棄
    11月2日10時,又一輛運送救災物資的貨車開進乾安縣瑟字村村小,這裡也是瑟字村集中安置點。
    地震發生後,村小操場變成了集中搭建帳篷的場地,校舍被臨時徵用,成了存放救災物資的倉庫。
    倉庫時刻有人看護,平時除了政府工作人員,瑟字村村民還自發組織了一支隊伍,不但看護倉庫,還負責搬運運來的救災物資。安置點需要幫忙時,他們更是主力軍。村民們給這支隊伍起了一個名字——“抗震義工”,還給每個人做了一個印有“抗震義工”的紅袖標。
    “我們這也不是什麼人組織的。10月31日晚上開始,外面過來的救災物資陸陸續續運到我們這兒,東西運來了得有人扛、有人卸啊,村書記當時說了一句:‘大家都幫幫忙,搭把手卸卸貨。’當時就衝上來十幾個村民,一起幫著忙活。第一車貨卸完之後,有幾個人合計,隨後肯定還得有物資需要卸,乾脆找幾個固定的人在卸貨地點等著得了,然後就有現在這支‘隊伍’。”50歲的呂景龍說。
    隨後的七八個小時里,每名“抗震義工”都在安置點里,卸貨、搬運、幫助搭建帳篷,一直乾到11月1日天亮。
    11月1日一早,瑟字村小學安置點里,90頂帳篷全都支起來了,救災物資入庫的入庫,可以分發的陸續分發,“抗震義工”小隊總算能鬆口氣了。
    “抗震義工”一共11個人,平均年齡44歲,年紀最大的胡長濤63歲,年齡最小的接近40歲了。3天里,一直堅守在居民安置點。他們也要休息、吃飯,但不管什麼時候,在安置點存放救災物資的庫房旁,總會有5個人守在那裡待命。
    “抗震義工”對村裡其他村民也是一種觸動。儘管每位村民都要照顧自己的家庭,但從11月1日開始,再有救災物資運抵需要搬卸時,“抗震義工”周圍出現越來越多的村民來幫忙。
    幾天下來,幾個“抗震義工”腰、腿和胳膊都酸得不行,但沒有一個人放棄。“如果放在平時,不管是給別人家,還是給村上,出工的話肯定是要收錢的,可這回絕對不一樣,因為這回是咱自己的事。咱這兒受災了,這麼多人無償幫助咱們,給咱們送來這麼多東西,這些個出力的活如果咱自己還不乾,那就太說不過去了。再累,我們也得堅持下來,直到抗災結束為止。”呂景龍說。
    記者提出給他們拍張合影,大家很高興,不過最後只聚齊8個人,無法拍照的3個人里包括年齡最大的胡長濤,“這兩天工作量太大了,今天早晨(11月2日)他(胡長濤)在安置點暈過去了,估計是累的。六十多歲了,換個人早趴下了。人已經送去醫院了,好像沒什麼大事。”呂景龍說。
    
  瑟字村“抗震義工”人員名單:
    劉長雙、陳文、曹福恩、張子文、呂景龍、呂景峰、欒俊江、欒俊生、王連奎、鈕福林、胡長濤
  本報記者 劉洋
  (原標題:震區百姓照常趕集,一位村民說“多掙點錢,把家裡的損失降到最低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z59nzkrj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